文房甑选
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评审观感
时间:2025年09月25日 来源:中国书法家协会 作者:何学森 浏览数:4679

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评审工作已经完成。本次展览的一个追求是:彰显隶书的字体品格和艺术特质,发挥中国书法的美育功能,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和审美风范。下面谈谈观察评审工作获得的印象和感受。

 

 

第五届隶书展有着极高的社会关注度,全体工作人员化压力为动力,各个环节都慎重其事。为了使评判标准更加合理、明确,评审预备会之后加开了一场评前研讨会。组委会、评委会、监委会、观察团成员畅所欲言,探讨隶书发展现状、本次隶书展的目标和原则、评审工作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。评委普遍认为:评审是中国书协的一项关键性工作,具有基础性、先导性,牵一发而动全身;要坚持阳光评审,强化纪律意识;不能简单走流程,各行其是,要在工作过程中凝聚共识,不断调适校准;尤其要提高政治站位,以评审工作的优良公信力带动行风建设,打造风清气正的书法生态;要以理论实际相结合为原则,发扬中华美学精神,通过本次展览充分显扬隶书的核心审美特质,赓续中华优秀文化传统,展示中华审美风范。

新时代以来,书法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,隶书创作也有较大进步。隶书的历史资源丰沛,应该在“植根传统、鼓励创新、艺文兼备、多样包容”方针倡导下,进一步将各种经典、题材认识好,挖掘好,利用好。纵览历代隶书发展的审美流变,对其历史资源进行活化利用、雅化提升,进行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这是书法界今后应该坚持的方向。要继承和发扬汉碑的高雅品格和正大气象,综采简帛、摩崖之变,上溯商周秦之根源,坚守隶书的主流正脉。在兼容并包、尊重个性的同时,要坚持倡导以中和之美为准的,形成明确导向。我们有所坚持、有所倡导,并非就是相应地要去反对什么、消灭什么,而是要让兼收并蓄、丰富多彩的书法世界具有鲜明的向心性、层次性和秩序性。要在隶书创作中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,将艺术创造力与中华文化价值相融合。

“时代书风”“展览体”等等是大家在研讨中认真辨析的重要话题。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精神,会渗透、映射于艺术作品风格。某类风格、某些作品受到欢迎,就会出现效仿和跟风,由此形成时代趣味风尚或者阶段性风行。这是一般规律,书法史上屡见不鲜,非当代所独有,不应完全视为反常现象。不应该把艺术表现形式的“范式化”(传统上称之为“程式化”)等同于“同质化”。某些隶书作品看上去非常相似,其实只是品式格局、字形大小较为近似而已,实际上写得非常讲究精致,内在的形式逻辑和风格本体其实是丰富多变的。隶书界在创作观念和风格呈现方面作出了一些突破性的努力,近年来隶书创作水准整体有所提升。

然而,必须引起警惕的是,的确长期存在着很多令人忧心的不合理现象。其一,取法狭窄,浮于表面。或者视野囿于“汉碑-清隶”的二元框架,对隶书的历史演进缺乏必要观照;或对汉隶的师法过度聚焦于《张迁》《石门》等少数经典;对清隶的学习不能追根溯源,对简帛书法的利用停留于外在特征的简单模仿,缺乏对隶书精神内核的深入理解与个性化提炼。其二,学养薄弱,错讹频出。主要问题是文本选择失当,繁简字混用,碑别字误用,款跋文句拙劣,言不及义,充斥常识性错误。其三,形式为上,本末倒置。有的作者企图剑走偏锋、出奇制胜,为了追求形式而不惜戕害文本原型,有的作品无论形式还是风格都属于粗暴拼贴、嫁接的产物。有的采用美术化、工艺化倾向严重的过度设计,追求肤浅的形式感和庸俗的怪诞习气。有的模糊隶书边界,将篆隶生硬拼接,工于卖俏,华而不实。这些做法喧宾夺主,削弱乃至遮蔽了书法本体的艺术表达,导致作品形式大于内容,陷入重外在包装、轻内核表达的误区。其四,心态浮躁,急功近利。部分作者投机取巧,利用电脑软件集字或设计样稿后进行机械临写、描画。有的“横向”取法严重,明显借鉴时风,甚至有很重的“特训班”痕迹。以上所列情况有的是所有书体界别共有的痼疾,有的则是隶书界专属的顽症。既有创作观念的发展带来的新情况,也有老生常谈而依然层出不穷的积弊。总体来说,当下隶书创作沉潜不足,缺少让人眼前一亮、震撼人心的作品;不少作品形体支离、不够自然,鼓努为力、外强中干,缺乏庙堂气象;必须加以认真的引导和培育,本次隶书展评审应该在这方面发挥一定作用。

大家认识到,评审工作必须兼顾三个维度:一是作者的立场。评委应该怀有爱才惜才的胸襟,不搞门户之见,带着“假如我是作者”的心情,体会作品的立意,透过反复打造的作品感受其背后的人,把才华溢出、遵循传统的好作品选拔出来,把敢于创新、崭露头角的好作者推举出来。二是全体投稿作者和社会受众的立场。展览作品选拔本质上并非技法竞赛,但客观上具有竞争性。评审工作首先要务是公平公正,做到“一碗水端平”,能够经得起社会各界的检验。三是全部隶书经典风格流派和完整书法史的立场。评委要能够把握文化史总体脉络,要对整个艺术发展史了然于心。入展作品应该能够接轨书法史的主流正脉,延续并发扬中国书法的优良传统。

评前研讨会上各抒己见,碰撞、互补,努力达成最大共识。每个评审环节完成后都在会议室集中,进行集体公开讨论。评审纪律规定:为了避免违规引导,不允许在作品展场私自小范围议论某件具体作品。集体讨论针对的是整体情况,主要分析本轮留下的作品水平是否齐整、书风取法是否丰富、类型比例是否恰当,接下来在书风、形式等方面如何考量取舍。应该说,大家各自强调的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矛盾性,难以完全兼顾,甚至可能顾此失彼。然而,“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”,只要组织、评审、监督各方胸怀坦荡,持心秉正,在落实规则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况反复斟酌、拿捏,不断对表对标,有望将矛盾性转化为辩证性。

 

 

本届隶书展评审过程具体包括初评、复评、审读、终评等步骤。鼓励经典,突出汉隶,形成鲜明导向,这是评审中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理念。汉隶对篆籀笔法进行继承、运用,厚重深沉,意味深长。汉代石刻隶书雄浑、博大,在取法资源中具有中流砥柱地位。这次取法汉碑的来稿约占57%,小字和中号字居多,大字较少。精致的小隶书风格多样,但浑厚者居多,秀美者偏少。由于幅面形式、字形大小接近,这类作品比较容易产生同质化观感。《乙瑛》《曹全》《史晨》等经典汉隶已臻至善至美之境,是修习汉隶者必须深入挖掘的重要资粮。但是这类风格的来稿占比不是很大。主要原因应该是:这类经典极其精深,学进去很难,走出来更难,转化到自己笔下并且树立个人风格则是难上加难。很多学习者刻意回避这类经典,或者不愿意“下笨功夫”,沉潜不够,挖掘不深。摩崖作品想要写出“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”的从容境界,必须以篆书和标准隶书的功底根基养成规矩,应该在传承技术的前提下表达性情。有的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,但终因章法安排杂乱无序而被剔除。一些乱中有序、较为雅观的摩崖类来稿被挑选出来,挂起来观感不错。评委希望能够兼顾,对《褒斜道》那种舒放横逸、《西狭颂》那类含敛地恣肆的作品满怀期待。简帛资源比较多,发挥余地大,对当代隶书影响很大。第四届隶书展以来,一些老作者在这个方向上不断深入。这次简帛风格投稿不少,但是有些失之笔法简单,不够成熟精深。评委强调必须“见笔”,直斥有些简牍风格作品只是在非常肤浅地划道道。清隶在博大庄重方面不及汉隶,过去一些书界前辈对其格调持保留态度。但是清隶运用了一些唐楷、魏碑的笔法,轻快活泼,其风格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值得借鉴。第五届青年展只有一张清隶入选,十二届国展入选也很少。这次清隶投稿比较多元化,邓石如、何绍基、赵之谦等人风格的都有,金农风格的较多。郑谷口风格在过去评审中很难见到,这次多了,而且有的写得很好。但总体上感觉对清隶的取法还是相对较为集中,这类作品采用的纸张、形式也都较为近似。

楹联投稿量比较大,大字对联相对好一些,雄强、古拙、清雅者皆有,评审时也都尽量兼顾。大字创作确实难度更高,而且题款一定要与正文形成明显变化,势必要求作者具有更加全面的书法修养。但入选比重也不能太大,要把小字对联、大字对联搭配起来。大约从第九届国展开始,小字作品较多。本次来稿中还是小字作品偏多,其中相当一部分明显偏弱,线质力度不足。册页隶书容易讨巧,整体水平不是很高。好的隶书作品注重笔墨表现而不是局限于再现。不少来稿用笔比较注重内涵,显示出很强的毛笔提控能力。既有“铁包棉”线条的扎实功力,又具“篆意”“草情”的丰富蕴涵。相反,有的作品笔画是刷漆一样的死墨,毫无笔意生动之奇;更有一种作品用笔轻浅无起伏,笔画羸细怯弱,美其名则曰“铁线隶”,实际上有如“严家之饿隶”。

评审工作在维护主流的同时,追求足够的包容性,避免走向同质化、单一化,尽努力保留住少数具有探索精神的作品。作品章法以整齐者居多,那就希望其能够在虚实关系、空间关系上有所变化,更希望能够发掘出一些章法较为活泼的来稿。但可惜一些“乱石铺街”“满天星”式布白的作品有魂飞、气散之弊,缺乏浑然一体的精气神。而有些作品的风格表达过于直白,没有那种耐人寻味的空间。还有几件作品在章法上刻意安排浓墨、淡墨的生硬夹杂。素纸表现力更为丰富,尤其生宣白纸,写好了更能呈现大气象,但是的确非有深厚功力则难能把控,故而这次投稿还是以色纸居多。有的作品采用一种适宜写行草“国展纸”,但是以这种纸写隶书则难以入笔。有一些“三条屏拼接”作品,三屏雷同,落款与正文完全一致,没有能力以小字行书落款,暴露出功底缺陷。评委指出,要根据客观情况逐步落实“艺文兼备”的追求,目前作品文字审读工作的标准还不宜收得过紧,要有适当的容错空间,根据错字占比以及关键程度综合评判。

评审工作将集体研议与集体票决有机地融合为一体,体现了“评议结合”的工作要求。大家在各个阶段集体交流认识和体会,起到了反复校准对标的作用,确保了评审标准的公平公正性和前后稳定性。

 

 

多项重要举措对于评审取得成功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。一、按照遴选机制产生评委,一部分来自中国书协隶书专委会,还有的来自于行书、教育等专委会。这种处理在学理关系与管理机制上都有充分合理性,起到了搭建开放平台、疏通资源配置的效果。二、初评前先将作品按汉碑、摩崖、清隶、简帛等类型进行分类,便于按类比对。本次评审还沿用了第二届小品展的一个成功经验,就是在评审过程中将同类风格的作品紧挨着悬挂。以类相从,并列展陈,高下优劣立判。这就是常言所谓“不怕不识货,就怕货比货”。三、每次投票之前,全体评委首先要进入展场完整巡阅,逐一检视上一轮通过的作品,进行综合研判。四、对通过终评的作品进行严格的分级审读,然后举行全体大会,逐一展示所有存在问题的作品,加以详细的具体说明。五、无论复评还是终评,所有环节都是评委各自独立投票。

本届隶书展拟进入面试的作品数量靠前的省市依次是:河南40人,浙江21人,安徽16人,山东16人,江苏15人,山西11人,河北9人。2017年在江西南昌进行评审的第四届隶书展相应情况是:河南34人,山东19人,安徽18人,浙江17人,广东16人,江西16人,江苏10人。八年过去了,地域态势变化不大。有的省份本来就具有很好的篆隶基础,又认真组织看稿会,投稿总体质量很高,入展率也就较高。而有的省份不具备上述条件,今后可以考虑组织跨省区交流协作。

与第四届隶书展以及第十二、十三届国展相比,本次评审选拔出来的作品风貌更加全面,汉碑、摩崖、清隶、简帛、砖文、楹联、册页、手卷等等兼有。秦汉简帛之中有一种具有草书率性笔意的“草隶”,出土面世之后鲜少有人加以参研运用,个别当代名家有过一些融合利用的简单尝试。而这次有些来稿则大力发扬其旨趣,打破传统隶书笔法,以更纯粹简率的行草手法作隶,将静态的隶书“激活”,形成一种轻松明快的新意隶书。这种富于探索精神的隶书有一种极其洒脱的帅气,具有强烈动感节奏,比较契合当代审美需求。有些评委称之为“草情隶书”,将其视为本次评审成果的一大亮点。

本次展览获得社会热烈响应,所以来稿量很大,当然是好事。但是由此导致淘汰率偏高,可能会影响作者队伍整体的获得感、满意度。而且,可观的投稿量带来了极其繁重的评审工作量。第十三届国展采取的分级评审办法获得了广泛好评。不少评委建议考虑今后隶书展等评审是否也进行分级评审:先由团体会员单位进行初评和报送,再由中国书协组织复评、终评。

本次审读更加凸显出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,亟待提高书法创作者的文化素养。因作者文化底蕴不足而导致大量来稿存在错别字或者相关问题。进入终评的303件作品,审读发现存在问题者多达170件,其中问题比较严重的有84件。如果完全不留容错空间,凡带有错别字的作品一律拦下,那么最多就只有133件作品能够进入“拟入选”行列。

第五届隶书展在各方面作出了很多积极的努力,应该予以充分肯定。新人展、专体展、专题展、全国展(狭义“国展”)、兰亭奖等各类展览,各有各的定位,而又结合成了一个有机整体。不应苛求仅仅某个展览就能全部达成整个展览体系的所有指标预期。也不应该期待每次的评审、展览都与上一届迥然不同,都能焕然全新。艺术发展有其基本步调节奏,我们当然应该努力提高创新程度和创新速度,但如果怀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,本质上就也变成是急功近利的。应该戒骄戒躁,步步为营,潜滋稳长,久久为功。

 

 

中国书协的评审制度在不断吸纳大家意见中不断完善。不久前的二届小品展首开先河,进行了拟入展作品图片上网公示,本次隶书展继续沿用。海量书法作品不断产生,很多资源非评委所能尽数掌握,客观导致在了解、记忆和甄别方面都力不从心。有限的评审人力很难完全筛除抄袭、代笔。以图片公示形式接受社会大众检验,最主要意义在于更好的发现、遏阻抄袭行为。一些网友热情地帮着挑错字,其实,有的错字在评审规则的容错空间之内,已在评审中记录备案,有的则是网友囿于自身知识储备局限而产生的误解。而部分围观群众容易因此产生错觉,误以为评委资质不够或者没有尽责。

今后有必要对各种议论持兼听则明的开放态度,将评审工作做得越来越精确细密,越来越公正透明。但是,糊名、面试会大幅增加主办方和参与方的经济负担;开发书法图片AI查重技术,建立完整的书法作品数据库,并且不间断地进行补充,这些需要极其沉重的成本投入,已经超出书法系统所能承担,而且实际效果也未必令人满意。因此,既要做得恰如其分,也要防止过犹不及,对一些新想法的可行性、必要性以及性价比都需要谨慎讨论。今后评审工作还会继续努力提高,但是,传统的改进思路是扎篱笆、堵漏洞,主要是“堵”,今后还要在“导”方面多下功夫,以高尚精神境界引领书法事业发展。

隶书展最终呈现的样貌是作者、评委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成果,评审工作属于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。这就如同一席盛宴之完满圆成,既仰仗厨艺高超,也有赖食材优异,既要配膳适宜,更需宾主雅契。书法事业发展的渐进性、阈限性与社会期待的迫切化、理想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,必然会出现一些质疑甚至猜疑。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,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任务协调好,首先抓主要矛盾、深层次矛盾,要把书法展览的技术性竞争引向高尚性追求。所谓“导向”,就是提纲挈领,纲举目张。

书法创作的主体是“人”,书法活动的最杰出作品也是“人”。书法风貌是精神世界的“通感”,呈现书品与人品之间有一种相即相入的“互文”关系。当前书法事业想要取得突破性发展,既要从工夫、技巧方面努力,更要从对于书法的思想认识上找出路。书法发展主要不是以风格类型为导向,而是以精神境界为导向。要以书法引导人们拓宽胸襟,涵养气象,崇德向善,志存高远。中国书法蕴含的美学精神,为中华文明共识雅范之渊薮。中国书法代表的中华审美风范,如明月之清辉一贯,照鉴千秋。我们要以第五届隶书展为契机,团结协作,奋发进取,努力使当代书法能够融汇中国精神和时代风貌,以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文化活力推动中华文明弥焕荣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
编辑:刘思源